我们常说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孩子从出生便进入到了家庭环境中,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是基于家庭成员生活为教育环境的互动式交往实践,这种交往实践会伴随并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语言能力的形成、思维与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家庭教育。在没有上学之前,他们所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环境,如何在他们接受学校教育接触社会之前,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便是我们所讲的重点——家庭奠基教育。
“奠基”二字意为奠定基础,那么我们要为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奠定怎样的教育基础呢?
首先是语言基础,因为语言是学习和沟通交互的工具。汉语是我们的第一母语,熟练和精通便是自然而然。但再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孩子来说便是未来链接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许多家长让孩子早早便开始学习“英语”,希望孩子拥有中英“双母语”能力。
谈到“双母语”,那么我们首先要来弄清楚母语的定义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母语这样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 。”
重点是“习得”二字,那么为什么不是“学得”而是“习得”呢?
因为“学得”首先要有“学”的对象,大多数家长都不具备英语教学的能力,因此“学”就主要依赖于老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一千个老师有一千个教学方法,学得好首先要教的好。
而“习得”则是从环境中学习,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把语言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语言的习得,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0-6岁是儿童的语言敏感期,因此帮助孩子形成中英双母语的能力就必须把握好这个阶段,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通过环境的营造与科学的引导,让孩子在这个阶段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形成语言的自然表达与使用能力。
再者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优秀品德基础的建立。良好的性格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条件,孩子的后天性格大都是从小养成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起优秀的品德基础。
一方面家长要言传身教,在家中形成民主、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另外一方面,家中也要找到适当地教育方法,科学引导,让孩子可以正确地了解自己,并了解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启发让其形成适当的行为方式,形成健康的心理,建立起优秀的品德基础,推动孩子完整的人格的塑造。
第三个方面是知识与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奠基,在接触学校教育之前,孩子如果可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对他们进入学校教育阶段乃至今后的长期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所讲的学习力包括八个方面:思考力、想象力、视觉感知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基础数学技能、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八个方面的能力形成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聪明”,更是他们此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基础。
在知识储备方面一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所要用到的生活知识,同时也需要在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开拓形成一定的认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买《十万个为什么》来扩充孩子的知识面。
因此,家长们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的教育系统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形成对事物认知和学习的基础能力,并且掌握到一定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另外我们所讲的奠基教育还包括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身体素质的培养我们通常希望提高孩子的体能,培养身体的协调性,锻炼孩子的心肺功能,形成较好的运动能力。这些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如体操、武术、简单的球类运动,或者舞蹈来实现。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状况水平。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艺术修养的培养可以通过营造家庭艺术氛围,带孩子定期去看文艺演出、美术展,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引导,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如绘画、舞蹈、歌唱、乐器等。兴趣为先,寓教于乐。
综上所述,我们所讲的家庭奠基教育包括了语言基础、品德与性格、学习能力、综合知识、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这六个方面的“奠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奠基教育”对子女一生的重要意义。能够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多角度科学系统地培养,使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他们走向学校和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